(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6日電)民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,解嚴不保證快樂與希望,作家賴香吟今天表示,她試圖以文學摸索時代,站在文學的位置,努力以文字寫出自己所觀察到的一切。
賴香吟今天在台北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行短篇小說集「島」新書分享會,與政大台文所教授范銘如進行對談,為書迷導讀這本緊貼時代脈動的小說。
賴香吟表示,「島」這本書的寫作時空正好從解嚴開始,時隔多年出現許多令人困惑的現象,她看到力有未逮、心有餘而力不足之處,以及理念與實際之間的差距。
賴香吟表示,人們天真以為解嚴就一切OK,就自由了,就迎來快樂希望,7、8年間卻一同經歷了摸索、衝撞及幻滅,嚴重戳傷許多對解嚴抱持快樂希望的人,「我認為這是解嚴之後延遲的功課,宿命的難題一直沒解決,有些問題會累積,但最終會解決。」
賴香吟說,如果1987年是第一次解嚴,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就是第二次解嚴。
政大台文所教授范銘如指出,賴香吟的作品從「隔」的文學迄今走到了「不隔」,賴香吟則回應,早期作品會有「隔」的距離感,是因為察覺到自己的無從判斷、無力判斷,因此採取了一種很遠的距離,或從空中俯瞰的角度,讓自己只是一個提醒者,「其實我跟故事裡的人一樣,不知該走向何方」。
賴香吟表示,如同她在後記中所寫的,「島」是一冊懷疑之書,而悲憫是小說家基本的要求,對於自己筆下的人物,她無法殘忍,「因為他是人,你也是人,我沒有權利這樣對他」。
訂閱《早安世界》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