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盛顿 —
一份新发布的报告说,美中两国互不信任的程度在拜登总统上台后没有改善,双方发出的信号经常被错误解读,尤其在台湾议题上更是如此。报告说,北京认为,拜登政府从第一天对台湾做出的“坚如磐石”承诺新说法是一个政策转变,显示美国正在渐渐偏离其一中政策,也是对中国“遏制政策”的一部分;但美方却认为,这只是拜登政府为强调新政府对台政策与历届政府一致的做法,并没有遏制中国的意图。
这份报告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华盛顿智库美国和平研究所(USIP)与中国官方研究机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(SIIS)共同合作完成。报告针对拜登政府上台后十个星期,也就是2021年1月20日到3月30日期间两国对彼此释放信号,尤其是在台湾议题上双方通过声明和行动对对方发出的信号,以及对方因这种信号采取的行动与反应各自访问十多位决策人士,包括现任、前任官员及专家后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,双方也各自在(9月13日)发布了报告的英文及中文版。
参与报告的美方专家是和平研究所中国研究杰出学者施道安(Andrew Scobell)、资深中国问题专家傅瑞珍(Carla Freeman)及中国与东北亚研究员艾莉森·麦克法兰(Alison McFarland);中方专家则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台港澳研究所所长邵育群、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吴莼思及台港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季伊昕。
星期五,美方的三位报告作者在和平研究所一场视频讨论会上介绍了这份28页的报告,题为《初步调查: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信号释放与“行动—反应”》(US-China Signaling, Actio-Reaction Dynamics, and Taiwan: 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)。
施道安表示,原本美方专家打算到中国进行访谈,但因新冠疫情的关系无法旅行,因此决定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合作,这也是一个与中国外交部有联系的著名智库,在中方建议下将研究期间设定在拜登政府上任后的前十个星期。
对台“坚如磐石”为遏制中国?
他说,北京对拜登政府在对台政策上错误解读的一个例子,就是拜登政府一上台其国安会发言人就以“坚如磐石”来表达美国对台湾的承诺不变,但这个新名词却被北京做出不同的解读,认为美国正在逐渐在偏离“一个中国”政策。
“从中国的看法来说,这被视为是拜登政府在加强并释放其意图,将在质量上改善与台湾的关系。从我们的美国受访者来说,这个解读与拜登政府试图发出的信号极为不同,那就是拜登政府是在维持政策连贯性,强调其对台政策与历届政府相同,并没有改变。”
麦克法兰提到另一个类似例子,就是当年3月底美国驻帕劳大使随帕劳代表团访台,北京认为美方设下这个先例是在发出强烈信号,但美方受访者却认为这只是美国政府交接过程中发生的一个活动,并没有政策改变的意涵。
傅瑞珍说,他们的分析初步发现,双方发出的信号并非对方接收到的原始意图,例如美国国会许多支持台湾的立法就被北京认为,这是拜登政府与国会“步调一致”发出的信号;中国解放军在渤海的一场演习,美方也不确定中方的意图,但中方却认为,这只是原先计划好的例行演习。
释放信号杂音多
主持讨论的和平研究所资深顾问、前奥巴马政府国安会亚洲事务资深主任麦艾文(Evan Medeiros)说,这显示美中两国发出的信号带有杂音的程度很高。傅瑞珍同意这个描述。她说,双方的沟通非常混乱,等于是在各说各话。
此外,傅瑞珍说,由于彼此沟通不良,也因此容易产生误解,尽管这并不让人意外,但双方对美国的对台政策看法不同,美国认为与台湾发展非官方关系是出于美国自身的利益,与美中关系是分开的,但中方却认为美国对台湾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中国有关,是在宣示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意图。
施道安认为,中国一再宣称美国是在“打台湾牌”以遏制中国,是因为中国原本以为美国在与中国建交时同意遵守“一个中国”政策时是表示要放弃台湾,但至今这个情况并未发生。
麦艾文问,美国一向很清楚地表明会基于《台湾关系法》与台湾保持牢固的关系,现在又加上“六项保证”,为何中国仍然认为美国会放弃台湾?
施道安说,这是因为中国不喜欢《台湾关系法》,但双方当初在建交时为使关系正常化而各自做出自己的解读,“因为在当时这么做才有用,他们要这种模糊,但今天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模糊的结果”。
他说,美国只是“认识到”(acknowledge)中方的立场,但从来没有认同中国的立场,而且美国的“一个中国”政策是以中国遵守和平发展台海两岸关系、不采取胁迫和军事挑衅作为为前提,但中国并没有遵守它的承诺,反而一直拒绝承认当初有这个前提。
傅瑞珍说,这份报告最重要的结论就是中方受访者认为,美国对台政策是在改变台海现状,美方受访者却认为,美国在关于台湾的行动和声明都与过去政策一致,目的都是要支持台海和平稳定。
她说,美中两国专家提出的建议,都强调彼此深入沟通对话的重要性,美方认为重要信号应该通过多重管道来释放,中方则建议重新启动双方深入对话机制,定期针对台湾议题进行多层次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