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芬伶「隱形古物商」 細寫藏在古物間的揪心人情

(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17日電)珍惜身邊舊物無法斷捨離,導致家中雜物愈堆愈多,有人諷刺這樣的人是資源回收商,作家周芬伶卻尊稱他們為「隱形古物商」,最新散文集「隱形古物商」訴說許多能人異士的有情故事,近期出版。

一切故事都要從周芬伶母親開設的藥房說起。隔壁賣牛雜湯的人家忽然致富起高樓,改開古董店,母親起了競爭心理,也開始收藏對岸古董及國外珍稀品;大弟十多歲就開始收藏宜興壺及印石,品味獨特,能書能畫,「若能早點發現他的天賦,也許就不用混黑道,亡命江湖」。

來母親藥房光顧的也有形形色色不同的人,有富到流油的匾額老字號老闆娘;有賣「嬰仔粿」的阿婆;有下工後的農家地主來治療跌打損傷。周芬伶從小幫忙顧店,一切盡收眼底。

不過最令周芬伶驚奇的是,一名「收破銅爛鐵」渾身髒污的婦人,母親卻稱呼她為「古物商」,周芬伶分析,中文的「古物商」近古董商,日文的「古物商」則指「舊貨回收商」。她不明白母親對真正的古董商充滿鄙視,對穿著邋遢「收垃圾的」卻如此熱情。

周芬伶的母親將「古物商」定義為珍惜舊物資的人,而非真正的古董商,但書中包括周芬伶、母親及弟弟都是古董行家,細數各自的收藏都是玩家、達人,不過在比眼光、比價格、比價值之餘,回頭發現最珍貴的還是人情。

周芬伶寫母親的俠義心腸,鄰人「豆菜仔」遭小偷偷走所有家私,久病不起,母親一口氣出借數萬元救急;後來母親病倒,「豆菜仔」、收破爛的「古物商」每天來陪她聊天,光顧藥房生意,相濡以沫。最終母親葬禮上,「古物商」穿戴整齊前來靈前鞠躬,周芬伶感動不已。

訂閱《早安世界》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